新闻资讯
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其他

2025年秋季混凝土施工怎么做?超全技术攻略来了!

所属分类:其他    发布时间: 2025-10-14    作者:admin
  分享到:   
二维码分享

2025年秋季混凝土施工怎么做?超全技术攻略来了!

秋季气候具有昼夜温差大、空气湿度波动频繁(部分地区前期多雨、后期干燥)、气温逐步降低的鲜明特点,这些因素会对混凝土拌和、运输、浇筑、养护全环节产生显著影响,易引发裂缝、强度增长缓慢、结构耐久性下降等问题。因此,秋季混凝土施工需围绕“控温、保湿、防裂、促强”四大核心,重点做好以下管控:

一、施工前:精准预判气候,优化材料准备

施工前的气候预判与材料适配是规避质量隐患的基础,需提前应对气候突变与材料性能匹配问题。

实时监测气候数据

安排专人跟踪每日天气预报(气温、降水、风力),重点关注昼夜温差(超10℃需强化防控)及降雨时段,提前制定应急预案(如遇雨停工、覆盖防雨布)。

每日记录施工时段环境温度(宜控制在5℃-30℃,低于5℃需按冬季施工标准调整)与空气相对湿度(低于60%时需加强后期保湿),严禁在大风(风速>5m/s)、强降温天气开展露天浇筑。

优化混凝土材料配比

水泥选择: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、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,减少因水化热集中导致的内外温差裂缝(秋季散热快,内外温差易超25℃临界值)。

掺合料调整:合理掺加粉煤灰、矿粉等矿物掺合料(掺量需经试验确定,一般不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%),既降低水化热,又改善混凝土和易性,适配秋季干燥环境下的施工流动性需求。

外加剂适配:气温低于15℃时,混凝土初凝时间可能延长,需通过试验调整缓凝型减水剂掺量(避免初凝过长导致表面失水开裂);若后期气温骤降,可按规范掺加早强剂(防止钢筋锈蚀),促进早期强度增长。

骨料控制:严禁使用带冰雪、冻结团块的骨料(秋季凌晨易出现低温冻点);粗骨料需提前筛除超径颗粒,细骨料(砂)含泥量≤3%,避免影响混凝土强度与密实性。

二、施工中:严控浇筑过程,强化温度管理

秋季混凝土施工核心风险为“温差裂缝”与“失水裂缝”,需通过过程管控减少温度应力与水分流失。

拌和与运输环节

控制拌和温度:日间气温>25℃时,对骨料洒水预冷或用地下水拌和(或在拌合水中加冰,冰量需折算计入总拌合用水量),确保混凝土出机温度≤30℃;夜间气温<10℃时,适当加热拌合水(水温≤80℃,避免直接接触水泥产生假凝),出机温度≥10℃。

缩短运输时间:运输车辆覆盖保温布(防温度骤降、雨水混入),减少中转次数;从出机到浇筑完成的时间控制为:常温(15-25℃)≤90min、低温(10-15℃)≤120min、高温(25-30℃)≤60min。

浇筑与振捣环节

分层浇筑控厚:按构件类型确定分层厚度(板类≤250mm、梁类≤300mm、柱类≤400mm),每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(秋季现场测试一般为2-3h),避免冷缝产生。

振捣密实防过振:采用插入式振捣器,振捣至混凝土表面无气泡、泛浆即可(时长约20-30s),过振易导致骨料离析、表面砂浆层过厚(后期易开裂);振捣时避开钢筋与模板,防止结构变形。

控温入模:浇筑前测量模板温度(<5℃时需用热风枪或温水预热至10℃以上),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10℃-25℃,入模后立即覆盖保湿膜,减少表面散热。

三、施工后:细化养护措施,严控裂缝风险

秋季混凝土强度增长依赖“适宜温湿度”,养护不当是裂缝主因,需重点做好保湿、保温与裂缝监测。

保湿养护:防表面失水开裂

养护时机:混凝土浇筑完成后,待表面初凝(手指按压无明显印痕,常规环境2-4h,干燥大风天气缩短至1-2h),立即覆盖“土工布+塑料薄膜”(薄膜需密封防水分蒸发);严禁表面未硬化前洒水(易导致起砂)。

养护时长: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养护≥7天,掺缓凝剂或有抗渗需求的混凝土养护≥14天;每日检查保湿膜完整性,破损或表面变干时及时补水密封,确保表面相对湿度≥80%。

保温养护:控内外温差

昼夜温差防控:昼夜温差>10℃时,在保湿层外加盖岩棉被、阻燃保温布,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≤25℃、表面与环境温差≤20℃,避免温度应力开裂。

低温防护:夜间气温<5℃时,采取加热措施(如模板外侧缠绕电热毯、覆盖炭火盆(需远离易燃物防火灾)),保证混凝土核心温度≥5℃(温度计插入内部50mm处测量,每2h记录1次)。

裂缝监测与处理

日常巡查:养护期间每日检查混凝土表面,重点关注构件边角、截面变化部位(梁端、柱根);裂缝宽度<0.2mm时,及时用水泥净浆(水灰比0.4-0.5)涂刷封闭;裂缝宽度≥0.2mm时,立即停工,由专业人员制定修补方案(如压力注浆),严禁自行处理。

拆模控制:拆模需满足强度要求(板类≥设计强度75%、梁柱类≥设计强度....,以同条件养护试块检测为准),且拆模时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≤20℃;拆模后继续覆盖保温层养护3-5天,直至温度稳定。

四、特殊场景:雨期与干燥天气额外管控

雨期施工(秋季前期多雨地区)

浇筑前检查排水设施,确保施工场地无积水;小雨时放慢浇筑速度,在构件端部设挡水坎(防雨水冲刷表面砂浆);中雨及以上立即停工,对已浇筑部位覆盖“防雨布+保温被”。

雨停后清除表面浮浆,补浇一层与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,再继续浇筑;雨后重新测定骨料含水率,调整拌合用水量(如砂含水率每增1%,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用水量减10kg),确保配合比准确。

后期干燥天气(秋季少雨地区)

增加养护补水频率(每日2-3次,避开正午高温),补水用喷雾器喷洒(防水流冲击表面);大面积楼板可在养护膜下设置喷淋管,持续保湿。

暴露时间较长的构件(桥梁墩柱、墙体),养护结束后涂刷混凝土养护剂(或环氧封闭漆),形成保护膜,减少后期水分蒸发与外界侵蚀。

五、质量验收:聚焦关键指标

秋季混凝土施工需重点验收以下指标,确保结构质量达标:

强度指标:按规范制作标准养护试块(每100m³至少1组,每组3块;连续浇筑超1000m³时每200m³1组)与同条件养护试块(用于确定拆模时间及实体强度);试块28天抗压强度需达设计要求,低温环境下强度增长慢时,可延长至60天或90天评定。

温度指标:记录混凝土出机温度、入模温度、核心温度、表面温度,确保内外温差≤25℃,温度骤降速率≤5℃/天(防降温过快开裂)。

外观质量:检查表面有无裂缝(宽度≤0.2mm为合格)、蜂窝、麻面、露筋等缺陷,缺陷面积需符合规范(如蜂窝面积≤构件表面积0.5%),不合格需及时修补。

综上,秋季混凝土施工需“顺时调整”,通过精准气候监测、合理材料调配、严格过程管控、细致养护措施,规避温差裂缝、强度不达标等问题,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。